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面篇

藏家面片
  面片,是藏族家庭常吃的一种面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它的做法是将普通的面粉加温水揉成一团,但略揉得软一点,然后用刀将面切成4寸长的厚块,摆整齐、表面涂上少许食油,再将干净湿布盖上待用。煮面片的汤很讲究用羊肉切成约2 cm的小方块,加上葱粒和羊肉倒入锅内爆炒,再加适量的盐,最后加水,烧开成肉汤。将备好的面取一条在案板上压成扁长形,然后慢慢地抻,抻得长长地绕在左手腕上,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掐住一端,用右手一小块一小块地拉断往肉汤锅里丢,一会儿热腾腾香喷喷的面片起锅了。爱吃辣的放点辣椒,爱吃酸的放点香醋……[详细]
洋县面皮
   面皮是洋县一种极普通的饮食。它以本地特产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简使,家家会做。面皮既是主食,吃两老碗可以果腹,又似菜肴,具有独特的美昧,所以人人爱吃,久吃不厌。乡里人在家天天吃面皮,但一进城还是找面皮担子,因为既经济又实惠。 面皮虽是洋县最平常的饮食,却以洋县的面皮为最。这有两个理由,一是洋县的面皮历史最悠久。民间就有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的表兄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在群众家里吃面皮的传说。因为贪食美味狼吞虎咽,才落了个“馋太守”的笑称;二是洋县的面皮在制怍、调料、花样、口味诸方面多有独到之……[详细]
成都担担面
   成都素以小吃闻名于世,担担面更是小吃中名小吃。从前小贩们挑着担子满街叫卖,成都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卖担担面哦”的呦喝声。现在,这些已成了成都的历史,但你仍能够在成都担担面馆回味老成都这一在景观。( 成都)……[详细]
云梦鱼面
  云梦鱼面,起源于云梦县而得名。系用鱼茸和面粉制成面条蒸熟晾凉,加猪里脊肉,木耳,葱白等而成。1911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银质奖章。云梦鱼面可炒,可煮,可炸,还可汆成名贵得汤菜。关于云梦鱼面的产生,《云梦县志》就曾作了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云梦城里的许传发布行由于做生意的外地商客很多,布行就开办了一家客栈,专门接待外地商客。客栈特聘了一位技艺出众、擅长红白两案的黄厨师。       有一天,黄厨师在案上和面时,不小心碰翻了准备氽鱼丸子的……[详细]
龙须拉面
  龙须拉面的源头是始于唐朝的小拉面。《新唐书·王皇后传》记有“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种生日汤饼,已可“举箸食”(刘禹锡《赠进士张盥》),是和软面团,用刀切条,将条拉细、拉长后落锅煮熟食用,民间至今保留此法,称之为小拉面。王皇后为李隆基做生日汤饼的故事,发生在李隆基作潞州别驾的时候,可见唐代至少太原、长治等山西地区已将小拉面作为生日长寿面而制作和食用了。后来,这一拉面技艺随着太原玄中寺的净土宗东传日本,形成日本拉面技术的基础。到了宋代,赵光义铲平晋阳西北系舟山,意欲拔掉“龙……[详细]
虾籽饺面
  虾籽饺面 顾名思义,饺面就是饺子加面条,不过其中所谓的“饺子”其实是馄饨。馄饨皮薄如纸,肉馅鲜美饱满,面条筋道爽滑。以虾籽熬汤,再撒上蒜茸,香气扑鼻。 品尝要诀:不要看一碗酱色的汤毫不起眼,鲜美滋味尽在其中,如果吃完饺面不喝汤,就亏大了。 推荐餐厅: 共和饺面店:总店在甘泉路81号,扬州风味的快餐店,就餐高峰时人很多,在中午一点以后去可以避开人群。广润发超市(66路车可到)旁边的翠岗店面积大,人比较少。虾籽饺面2.5元/碗,面或馄饨2元/碗。 蒋家桥饺面馆:广陵路上……[详细]
合阳踅面
  “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合阳踅面踅面,是陕西合阳独有的地方风味食品。在合阳,在东府,那都是相当有名。而在合阳当地流传的这句“没吃踅面没看线(戏),没有到过合阳县”,就更加说明了踅面在合阳人生活中的重要。踅面的来历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汉朝初年,魏王豹反汉,韩信奉命出兵平叛,准备在洽川的夏阳渡军。假如埋锅造饭,敌兵就会从烟火的大小多少判断兵力的强弱,是兵家大忌。为解决士兵吃饭问题,韩信让以当地盛产的荞麦为原料,烙成大饼,发给士兵……[详细]
华县面花
  面花又称“花花馍”,是广泛流传在陕西民间的一种汉族传统风俗,它贯穿于岁时节日和风俗礼仪中,其造型格外精美,遗存的中华民族传统十分纯正。“华州面花”和别的地方的面花比起来,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它一般不着色,洁白如玉,保持了面食那种自然的白、香、甜。华县面花以黄土高塬盛产的优质小麦为原料,选用上等精粉制作而成。麦面柔软而劲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采用“一印、二捏、三镶、四滚”,讲究“文胸、武肚、老人背、美女腰”等特点。用发好的白面及剪刀、梳子、红枣、花椒、玉米等辅助材料,精心捏制而成,不仅具有黄河流域……[详细]
岐山擀面皮
  岐山传统风味小吃。此小吃又称岐山御京粉、岐山面筋皮子。创始于清代康熙年间。那时,岐山县北郭乡八亩沟村王同江在北京皇帝御膳房里当司厨,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在实践中首创出这种面食,由于在京城仅作为御膳,故名。康熙末年,王同江年老归乡,在八亩沟收徒传艺,开设店铺,经营御京粉。从此,宫廷食品传入市肆民间。 八亩沟村自王同江以来,历代相传,为岐山御京粉加工经营盛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御京粉的流传范围愈来愈广,遍及于西府宝鸡、凤翔、扶风、眉县城乡。但以质量和特色而论,仍以八亩沟村的为最佳。 制法:将上白面……[详细]
长泰手抓面
  手抓面是闽南独有食谱之一,以其乡土特色而驰名。虽然它鲜少在殿堂宴席上出现,但由于口味独特、方便随意,在乡间亦颇为风行,很受群众喜爱。长泰的手抓面更是别具风味。先说这称呼。手抓面,顾名思义,即用手抓着吃的面,以面份裹着油榨豆腐干或五香,抓在手掌里进食而得名。看来并不合卫生习惯,有一种“粗人”的味道,但也让人觉得透着一股亲切的平民味。再说这面,黄澄澄金灿灿油亮亮,又软又韧,盐碱适量,其味温和,在闽南湿热的气候下也不容易变馊。手抓面的地道吃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上炸豆腐,裹着吃,所以手抓面也叫“豆干面……[详细]
郧阳酸浆面
  酸浆面是鄂西北重镇郧县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劲利爽口、面白味美、酸辣开胃而脍炙人口。夏天食之能祛油腻助消化、消暑开胃;冬天食时多调些辣子油、胡椒粉,能开胃祛寒、增强食欲。酸浆面的烹食有一套传统的烹制方法。从清末至今,真正继承和发扬了正宗郧县酸浆面风味的仅有四家:一是宣统年间开业的高家酸浆面馆,二是民国时期的刘家酸浆面馆,三是解放后的张狗娃酸浆面馆,而今在鄂西北一代久负盛名的就是张师傅的徒弟彭记酸浆面馆。其制作方法如下:  制浆:选用适量的小青菜(小白菜、雪里……[详细]
杨凌蘸水面
  杨凌多面馆,去杨凌者,主人皆要请其吃面,是唯面独尊的一元化饮食格局,只有统一到唯面独尊的饮食一元化,才有后续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百面争鸣之局面。今次又到了杨凌,原本是与CCTV做《麦子问题》的节目,麦子是要磨面的,吃面就是吃麦子,故将面吃透了亦有必要,从面到麦子则是一种细致入微的品味罢。杨凌过去不叫杨凌,叫杨陵,是隋炀帝的寝陵,关中产麦武功县所辖,建杨凌农业示范区之际更名杨凌。也是中国传说中的后稷教给人们种植庄稼的地方;稍早,是杨虎城和于佑任建国民西北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现在已经更名为西北农林科……[详细]
竹升打面
  所谓竹升打面,就是打面师傅坐在粗粗的竹杖上,反反覆覆地打压2小时,打出面团的韧度来,所以面条细,配上汤汁十分入味。传统的吃法是煮成干面,撒上虾卵和辛香料,配上一碗又浓又咸的虾汤。虾汤可单喝,也可拌入面里。 推荐店:位在澳门闹区议事亭前地的“黄枝记粥面”,是一家50年老店,老板竹升打面的技术,曾在葡国总统面前表演。 另一家皇冠小馆,也是标榜“自制古方竹升打面”,虽离闹区有点距离,但因为是家小店,一切由老板自己监管,品质稳定。 黄枝记粥面:澳门议事亭前地17号 皇冠小馆:澳门水尾坑310号A……[详细]
方城羊肉烩面
  方城羊肉烩面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特产。羊肉烩面是河南著名的特色小吃,深受人们的喜爱。烩面的起源地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方城烩面名满天下。烩面是河南汉族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等。烩面的起源地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方城烩面名满天下。 羊肉烩面是河南著名的特色小吃,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汤,浓酽醇厚;面条,鲜香有韧劲;羊肉,鲜嫩酥烂。做羊肉烩面有三要素……[详细]
浆水面
   汉中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详细]